当前位置:首页 > 四季养生 > 夏季养生 > 正文内容

夏季幼儿保健方法

慧百科5年前 (2019-11-12)夏季养生424
炎炎夏日,气温很高,宝宝又好动皮肤经常暴露在外面,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问题,下面就向广大家长介绍一些夏季幼儿保健的方法。

炎炎夏日,气温很高,宝宝又好动皮肤经常暴露在外面,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问题,下面就向广大家长介绍一些夏季幼儿保健的方法。

生冷瓜果适量:夏季瓜果较多,宝宝也爱吃,进食过多生冷瓜果凉菜,会损害肠胃功能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出现呕吐、腹泻等。当孩子不舒服时,要及早到医院就医。

多喝白开水:夏季过多摄入汽水、果汁、可乐等含较多的糖分及电解质,除了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不利,还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和消化功能,引起超重和肥胖。喝白开水对健康最有益,白开水有调节体温、输送养分及清洁体内毒素的功能。

饮食营养均衡: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期,营养需求量较大,夏日饮食应多样化,要清淡,少油腻,补充鱼类、瘦肉、蛋类、奶制品和豆制品,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。给孩子适当吃一些绿豆大米饭、绿豆玉米渣大米饭的谷类主食,在宝宝味口不佳时,家长可以粥、凉拌面等容易入口的食谱促进食欲。

午睡不宜太长:夏日午时气温最高,家长都希望宝宝多睡少动。通常,人在入睡80~100分钟后,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。这时,脑血流量减少,身体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,如果宝宝在深睡眠阶段突然醒来会有强烈的不适感。午睡一定要适度,以免影响健康。

汗后不宜冷水澡:宝宝生性好动,夏季出汗多,大汗时不能冲冷水澡,冷水澡可造成毛孔迅速闭合,热量不能散发留存体内,影响机体功能,一些感冒病毒就会乘虚而入,容易生病,运动后半小时,洗温热水澡有利于调节体温和放松全身肌肉组织。

减少使用空调:长时间使用空调的房间,室内空气干燥,而且新鲜空气含量少,幼儿待时间久了易疲乏,呼吸道及消化道抵抗力下降,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。使用空调时间不要太长,要适当增加室内湿度,多给宝宝喝水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

本文链接:http://hmseo.cn/1337.html

标签: 标签1标签2
分享给朋友:

“夏季幼儿保健方法” 的相关文章

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

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

一般来说,暑为阳邪,性炎热、外散,易伤津耗气;湿为阴邪,湿性重浊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。 入夏后,暑、湿当令,且常夹有火热之气,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。一般来说,暑为阳邪,性炎热、外散,易伤津耗气;湿为阴邪,湿性重浊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。因此,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...

夏日生活“五个最佳”

要想平安度过夏天,生活中的五个“最佳”可助你一臂之力。 夏季天气炎热,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多。因此,要想平安度过夏天,生活中的五个“最佳”可助你一臂之力。 最佳蔬菜——苦味菜 夏季气温高、湿度大,往往使人精神萎靡、倦怠乏力、胸闷、头昏、食欲不振、身体消瘦。此时,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。中医认为,夏令...

夏日丹毒易发作 避免急性变慢性

丹毒好发于下肢部位,四季皆有,但闷热、潮湿的夏季尤为多发。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,睡眠少、食欲不振,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。加之,蚊虫叮咬增多,皮肤受伤破损概率变大,夏季脚气加重,更易诱发丹毒。 丹毒虽以“毒”命名,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,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。丹毒比较容易在原部...

夏季养生,三大攻略

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,“使志无怒”。切莫因天热、事繁而生急躁、恼怒之情,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。 精神情志养生 精神振奋,促阳宣发: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“火”行,而心主神志。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,要重视心神的调养,“使华英成秀”、“若所爱在外”要神清气和,胸怀宽阔,精神振奋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...

清口凉拌菜伴您度酷夏

中医认为,“脾主长夏”,夏季汗多易伤阴,饮食应以清淡、苦寒、营养丰富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佳。一日三餐中,除了荤菜之外,烹饪一两道色彩清新、爽口鲜香、营养丰富的凉拌菜,可增进食欲,补充多汗流失的水分,保持身体健康之需。 中医认为,“脾主长夏”,夏季汗多易伤阴,饮食应以清淡、苦寒、营养丰富、易消化的食物...

话夏季李子养生

中医认为,李子性味甘、酸、平,归肝、脾、肾经。有清热生津及消积功效。善治虚劳骨蒸、消渴、食积等疾患。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其能“除痼热,调中”。 中医认为,李子性味甘、酸、平,归肝、脾、肾经。有清热生津及消积功效。善治虚劳骨蒸、消渴、食积等疾患。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其能“除痼热,调中”。《滇南本草》中...